年報述評丨保險業何時才能擺脫路徑依賴

2023-04-12 17:17:58 保契 微信號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

新聞和歷史都是社會建構?,F在是過去的延續,也是過去的斷裂。新聞聚焦于“現在”的人與事,只有在歷史的架構下,才能聯系到過去與未來的意義。時間本如綿延不停的流水,但史家常以關鍵的事件、轉折、時刻或其他里程碑為柵欄,進行歷史分段。

保險業而言,2022年應是史學家對其分段的一個重要節點。

近日,五大上市險企年報披露已如期完成,喧囂過后,留下的則是太多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困境。

從大的數據維度看,上市險企的業績表現符合預期——五家上市險企合并來看,除保險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3%外,歸母利潤同比下降19.1%,投資收益同比下降18.4%。

盡管負債端和投資端表現皆不盡如人意,但整體仍穩住了基本盤?;诖?,觀察者普遍認為保險業有望全面回暖。宏觀層面,在2023年GDP增速目標下,消費和服務將是主力,且根據《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消費推動亦將明顯加速;與此同時,健康中國戰略繼續穩步推進,亦將利好保險業;從微觀層面看,壽險個險渠道體制機制基本完成改革,個險提質增效,銀保渠道則呈現出以純保障型產品為主的業務結構,財險領域、責任險、農險等非車險種增速明顯,業務結構進一步優化。

然而就現實而言,除保持規模平穩增長外,行業發展質量堪憂。

換言之,要低質量的增速還是要有質量的發展,已成為保險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命題。畢竟,在行業高速發展期,增長可以掩蓋一切問題,高質量發展亦可以僅停留于坐而論道層面,但在或將持續較長的不利環境中,這卻成為險企不得不的選擇。

財產險:不能總是吃甜食

2022年,財產險市場的表現超預期,但更多被認為是虛假繁榮。

從數據看,盡管仍有個別公司的承保利潤為負,但整體而言,受益于車輛停駛、企業開工不足等因素,五家上市公司整體的綜合成本率整體優于往年,進而推高了公司整體利潤。

比如,2022年,人保財險實現承保利潤100.63億元,同比增長456%,承保利潤率由2021年的0.3%提升至1.8%。而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亦實現了較高的承保利潤和承保利潤率,分別達到64.35億元和3.8%、57.89億元和3.4%。

但問題在于,財險業是經濟發展精準的晴雨表,其本身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同頻共振的行業,理論上,經濟增速放緩財險業亦應有所反應,但從2022年的業績看,財險業卻走出了一波與經濟發展完全不同的曲線。

這背后當然包括停駛或但未退還或減免保費等被社會所詬病的因素,但基于保險合同本身來看,前述因素僅可作為道德層面的批判,并不能成為保險公司須依約給付的義務。且進一步看,財險公司車險綜合成本率均有所優化,但非車業務中責任險綜合成本率卻普遍抬升。

基于此,可以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財險業的發展質量并未提升,反而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盡管各家公司都在加大科技投入以降本增效,但就今年的業績看,即便其有長期價值,近期科技價值尚未體現。

這背后的原因則在于財險業習慣了“吃甜食”。比如,車險領域紛紛爭搶出險概率低的優質車主,企財家財等往往只承保地震火災等低頻責任,但實踐來看,這些卻往往很少甚至不會與保險產生交集。而沿著既有慣性前行時,財險業的空間自然越收越窄,且固定成本及灰色支出難以通過科技壓降,進而導致成本率居高不下。

換言之,沿用現在模式,既不能開源亦不能節流,發展質量自然無從談起。

一如某行業人士所言,財險業應倒逼自己走出舒適圈,向消費者高頻的領域去拓展,比如汽車的玻璃險、輪胎險、救援等方面發力,通過集中采購等方式,打造真正意義上保險生態體系,進而提高與客戶的接觸頻率,通過開源帶動行業真正意義上的質量提升和規模發展。

壽險:保險只能是保險

2022年壽險業的艱難程度更超預期。

先看幾組數據:

回歸保障增速下滑:保障型產品增速下滑最高者為-28.9%。

銀保這一低價值率渠道再擔重任:增速最高者達28.6%。

新單價值大幅下滑,降幅最高者可達-59.5%。

理論上講,鑒于今年復雜的經濟形勢,壽險產品的長久期價值正在被社會各界認知并逐步接受。即,由于壽險產品可穿越周期的強制儲蓄功能和保值增值功能,目前,比較主流的看法是“存款搬家”“理財搬家”的終極歸宿是保險。

但這一假設成立的前提是,壽險業可以提供真正意義上的跨周期產品。

長久期需要以具體的產品為載體,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年金險、長期健康險等等則是典型代表,但不管是保障型產品疾速下滑的增速,還是銀保的再次崛起,亦或是新單價值的腰斬,都指向一個問題:長險短做。

這一問題在銀保領域反應最為明顯,終身壽險通常被當作五年期十年期理財產品賣,年金險則通常是交5保7或者交7保10。

在這一邏輯下,新單的銷售費用以及后期的續期保費自然都不樂觀,反映到新單價值上自然不樂觀,換言之,保險公司看似平穩的保費增速,最終卻不掙錢,反而可能虧錢。

當然,如果僅從新單價值的角度看,并不必然導致虧錢,畢竟,在系列監管政策下,五年或者十年退保時所獲取的現金價值如果折算成收益率的話確實不高,甚至比同期理財產品還要低,即,只要保證保險公司基本的投資收益可以及格,保險公司就不會虧。

也正是基于此,雖然數據不好看,但只要長險短做或者短險短做可以持續,保險公司本身就不會出現劇烈波動。

但問題也正在于此,看似高收益的產品一旦轉化為短期險,消費者整體的實際收益遠不能達到預期,且會牽扯出系列銷售誤導問題,長此以往,失去的自然是消費者的信任。

不過現實正在發生改變,比如近期銀保監會的資負情況調研,根據媒體報道,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可能會被降至3%,原因則在于現實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短期持有的收益并不樂觀,在理財市場普遍不及預期的情況下,可真正意義上實現超長周期的保險產品收益最為樂觀,因此,長期持有者越來越多。

問題亦隨之而來。由于相對較高的預定利率,一旦消費者長期持有,保險公司可能面臨巨大的利差損。比如,小保20歲投保一份1萬元*5年的終身壽險,其5年繳費期滿退保時僅可退回5.6萬元,但如持有至80歲,則可能拿到800萬元,在資本市場長期不樂觀的當下,保險公司甚至保險業的風險顯而易見的。

如前所述,長險短做有違保險保障初心,而長險長做則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壽險業到底要怎么做?

答案或許只有一句話,保險只應是保險。

版權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從該公眾號轉載文本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契。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看全文
寫評論已有條評論跟帖用戶自律公約
提 交還可輸入500

最新評論

查看剩下100條評論

熱門閱讀

    和訊特稿

      推薦閱讀

        国产福利网站,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国产福利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