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上半年健康險經營之路,萬億市場行至何處?

2023-08-15 19:30:54 保觀 微信號

近兩年,健康險受諸多內外部因素影響并沒有達到行業的原本預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同時,保費規模增速放緩、索賠成本上升,也讓市場對于這條走出高速增長的保險“黃金賽道”提出了新的質疑,健康險是否已經遇到了發展瓶頸?或者說,是否已經到了行業轉型的拐點?

面對這些共性問題,保觀邀請了愛選科技研究負責人楊寅斌做了一次全面分析,歸納出了2023年上半年健康險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并對未來進行了展望,希望能給行業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以下內容來自此次分享。

1

萬億健康險路在何方?

那么,近些年我國健康險發展到底如何呢?又有哪些特征值得我們關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窺見一二。

第一,從2010年開始,我國健康險市場迎來了高速增長時代,到2016年其增速一度達到了70%,當時如按此增速測算,到2025年我國健康險保費收入將會達到2萬億。

然而,自2020年起,健康險的增速就開始一路下滑。截至2022年,我國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為8653億元,僅同比增長不到2.5%,增速下行乏力可見一斑。

第二,從各個險種在人身險總保費的占比情況來看。2010年整個保險市場還是以儲蓄型產品為主體,壽險和年金的總保費占比超過90%。而這個時候健康險的保費占比才僅有6%。隨著時間的推移,儲蓄型產品的保費占比不斷下滑,尤其是在2018年以后,健康險的保費占比突破了20%。到2022年末,健康險保費占比已經達到25%的高水平。

不難看出,這樣的趨勢已經體現出健康險逐步成為關注點,人身險行業已經不僅局限于規模貢獻型的儲蓄型產品,而是開始著眼于保障型產品,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向好的發展趨勢。

第三,從各險種上市數量來看。健康險產品數量在2018年以前,每年上市數量基本維持在2000款左右的水平,到2018年有一個波峰,2019年-2021年,每年約保持在3000款左右的水平。但是到了2022年,其產品上市數量僅為1500余款,產品上市報備數量的下降,體現了整個行業在產品和責任迭代方面趨勢放緩。

第三,從細分險種產品上市數量占比情況來看。醫療與重疾險是絕對的主體,在2014-2017年間疾病險成為了絕對的主流,而在重疾險市場逐步飽和之后,各大保司又將目光鎖定在醫療險的領域。

2022年上市的醫療險產品已經占到了健康險產品總數的60%,可以說這是近三年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趨勢,而今年上半年則繼續維持這種變化趨勢。

第五,今年上半年我國第三產業同比增長6.4%;金融業同比增長7.3%;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義增長為6.5%。由此對比來看,健康險6.09%同比增速都是要比這些數據低,仍有待突破。

2

供給側出現問題,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

眾所周知,隨著健康知識不斷普及和醫療技術的進步,再疊加目前慢性病逐漸年輕化成為趨勢,使得民眾對于健康的關注度日益加深,尤其是新冠疫情以來,老百姓(603883)對健康保障的需求極為迫切。然而,就目前健康險并不盡人意的表現來看,顯然是在供給端出現了不少問題。愛選科技研究負責人楊寅斌認為需要從供給側兩端來分析。

首先,從外生性問題上來看。

近年來,隨著惠民保業務的興起,其保障內容和人群與傳統商業健康險產品是有一部分重疊的。而且惠民保產品在宣傳力度和價格上確實是打贏了傳統健康險,有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

此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民眾在投資端的避險情緒上升,在保險市場熱點向儲蓄類產品轉移,而對保障型產品是有所忽略的。

其次,從內生性問題來看,主要涉及以下四點:

(1)產品同質化。比如,目前健康險產品過度迭代,創新空間幾無,而且產權保護脫位,健康險產品形態愈加趨同,尤其是在相關責任上的創新并無多大突破,而是更多轉向核保等方面的技術革新。

(2)保障層次較低、保障水平不足。一方面,大部分健康險產品還停留在僅對健康體人群的保障;另一方面,保險業尚未充分發揮風險經營的專業能力。此外,目前商業健康險還與社保重合程度較高,免賠額和費用項目受到很大程度限制。

(3)“規模焦慮”的頑疾仍在。隨著健康險不斷發展,其常規產品市場增量已然被消耗殆盡,而非常規產品本應該是一片藍海市場,但也不可避免陷入低價競爭的漩渦中。不少保司為了做大規模而犧牲掉業務價值,2022年被監管叫停和批評的“藥轉?!睒I務即是典例。

(4)與健康產業融合程度較淺。目前健康管理服務還主要集中在事后環節,對于事前和事中的介入管理服務參與度不夠,沒有形成健康管理的保障閉環。此外,保司在這樣一個較淺合作狀態下,僅僅是作為服務供應商的支付方角色,并未真正將健康管理服務融入到業務中,從而賦能自己的產品,實現對于自身價值的反哺。

整體來看,此前健康險高增長,在行業內沖規模、跑馬圈地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如今已然走向了盡頭,傳統市場已經由增量競爭轉入到存量競爭,市場中低垂的果實已經被摘完了。這對行業急需新的動能改變此困境提出了新要求,不僅需要各市場參與主體在健康險方面精耕細作,而且更需要去思考如何才能切中客戶的需求,并且要去積極思考健康險怎樣才能做實質性的創新,去開拓一些有意義且有價值的發展路徑,使得健康險重獲核心競爭力。

3

哪些健康險熱點產品值得期待?

誠然,隨著市場需求不斷變化,以及各保司持續優化健康險產品結構雙重作用下,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行業出現了不少熱點產品。那么,這些產品有何特點?會對整個健康險市場起到推動作用嗎?

第一,稅優健康險。從2015年開始試點到2017年逐漸推廣至全國,再到今年的新政策出臺,稅優健康險在產品端明顯擴大,不僅取消了標準化條款,從原來專屬稅優健康單一險種類別擴展到醫療險、長期護理險和疾病保險三大類別,而且國家還從經營條件、賠付率要求等多個方向給予引導。

制定這些門檻有助于保證稅優健康險的穩定性和經營質量,讓其相較此前的產品更具活力,目前有42家保險公司可以符合經營條件。而在未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相信會有更多的產品形態納入到稅優健康險的范疇中來,對于提升全民的健康險認知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體檢升級老年醫療險。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老齡人口的醫療保障需求敞口也隨之擴大。而過去因為行業還沒有積累足夠多的醫療數據作為支撐,不敢貿然的去放開中高齡段的保障,所以對于這部分風險,整個行業沒有識別直接進行了規避。

但是,隨著中青年健康險市場逐漸飽和之后,部分公司試圖將百萬醫療的首保年齡的上限突破到65-75周歲,有些公司做的很成功,而有些公司由于缺乏風險管控手段,導致自身賠付率比較高;保證續保20年或保證續保終身的長期醫療險將保障年齡拓寬到75、80周歲乃至終身,能夠為解決未來老齡醫療問題起到助力作用,但其對于首保年齡仍僅限于55或60周歲,仍不能為現期的老齡人口提供醫療保障

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引導,體檢升級的形態被廣泛應用到老年醫療險產品中去,解決現期老年人群面臨的醫療問題。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實際上在行業里已經有40多家保司在經營體檢升級老年醫療險這種形態了,其好處在于:

一方面,不再簡單的去依靠年齡,一竿子打掉所有人,那對于那些可能只是年齡比較高,但是健康水平非常好的人就更加公平,體現了健康險行業對于風險的進一步深入經營。

另一方面,體檢與保險的相結合,在老年段的銷售背景下更適合場景化營銷。

此外,這種形態在流程上更加優化。因為傳統模式下老年人購買保險產品,是要先去體檢,體檢通過后才能去投保。由于時間被無形拉長,導致業務員和客戶之間的接觸是相對中斷的,而等到核保結果出來之后,業務員又需要二次觸達客戶,在這期間就會出現客戶脫落的情況。而這種將體檢后置客戶先投保后體檢的流程模式,會大大改善上述情況。

第三,非標體、帶病體保險。目前我國擁有數量非常龐大的非標體人群,但是這片市場實際上都是被既往的傳統保險行業所忽略掉的。而且隨著保險產品的陽性告知率不斷提升,側面反映出非標體客戶對保險保障擁有非常強烈的需求,希望可以用更高的成本去獲取風險保障,而不是去承擔因為欺詐所帶來的損失。

此外,更重要的是各大保司都在急于去尋找健康險新興的增長點,使得行業沒有辦法用一個常規的面向標體人群的產品去承保這些非標體客戶。而迫于保費增長的壓力,各保司就紛紛開發出非標體保險,使得這樣的一個形態成為了整個2022年和今年上半年健康險市場的一個熱點。

整體來看不難發現,非標體市場總體來說還是一個藍海市場,行業在這一部分其實大有可為,尤其是在醫保數據和商保數據實現互通之后,以及目前已經落地的稅優健康險新政策,都將使得健康險行業在非標體人群的經營上向前邁出很大一步。

第四,互動式保單—價值共享型保險?;邮奖卧诮】惦U以及壽險上的應用是最近一段時間的另外一個市場熱點,這種類型的產品邏輯是通過產品給到用戶一個向上的健康激勵,然后客戶為了獲得這些健康激勵,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從而降低了自身健康風險的發生率,形成了對于產品保費的一個反哺,實現了從產品到客戶再到產品的一個閉環。在這循環期間,不僅體現的是保險產品的價值,而且在這個循環里真正發揮作用的也是健康價值,由此也被稱為“價值共享型保險”。

第五,百萬醫療險的延伸。正如前文提及的目前健康險保障水平不足的問題,百萬醫療作為其中重要險種的補充,在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其實是有所延伸的。一方面是剛剛提到的在人群上的延伸,擴展到了非標體、帶病體人群;另一方面,則在客群定位上進行了延伸。比如,為了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在百萬醫療險和中高端醫療險邊界越來越模糊的形勢下,市場在不斷將其向上延伸。而將保障期間拉長并且給予一定的費率優惠,則是橫向延伸的體現。向下延伸則體現在惠民保二開,類似惠民保的普惠型健康險等等。

第六,長期護理保險。去年及今年上半年,市場上有一個產品類型叫做重疾與意外型的護理險爆火,這種產品約定了十幾種重疾,或因意外達到一到三級傷殘時,就進行護理金給付,給付期間一般是五年。這類產品出現在市場上,其實是行業很大的進步。

而且可喜的一點是,目前市場上半數以上的護理險產品都提供了一個服務選擇權,也就是護理保險金可以以津貼或服務的形式給出,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護理險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真正將服務與產品形成了有效的嫁接。這是因為承保人失能后,所真正需要的并不是錢,而是能夠幫助其起到照護作用的服務。

4

價值轉型、實質創新,助力行業穿越周期

毫無疑問,當前我國健康險已經告別了高增速的時代,進入到一個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新階段。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行業對于規模過度的依賴和追逐已經壓垮了健康險市場的發展。而如今,“規模為王”的市場邏輯已被證偽,尤其是過去一年半的時間里,行業的馬太效應非常顯著,一些激進型的企業,其業績可能顯著縮水,償付能力嚴重吃緊,在此雙重壓力下,自身陷入到深淵的邊緣中掙扎。而有些企業選擇進行改革,依賴曾經打下的規模硬挺著。

然而,還有一部分注重價值的企業則沒有受到洪流沖擊,反而是繼續向上攀登。愛選科技研究負責人楊寅斌對此表示,這樣的企業無一不具有一個顯著特點:重視價值經營,去提升自身業務質量,為股東和消費者貢獻更多價值。只有這樣才能讓自身擁有更多穿越周期的底氣,讓價值成為企業規模向上的支撐力,從而對行業發展陡坡進行修復。

另一方面,在目前存量市場競爭激烈,藍海市場亟待開拓的背景下,行業內不少公司已經陷入到了低價競爭“同行互卷”的邏輯怪圈中。但按照市場的發展邏輯,同行競爭是最初級的階段,讓企業自身“內卷”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客戶。這是因為當客戶對于健康險的認知水平上來之后,就會有自己的認知和需求,不少企業會面臨沒有辦法再利用原來的信息優勢去跟客戶打信息差的局面,這時候客戶會反過來對企業提出各種要求。

在這樣的趨勢下,如果企業還是將關注度集中在“內卷”同行,這樣的思路實際上是會被市場拋棄的,但如果轉換思路,將客戶需求服務做到位,企業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到“自我獨卷”。換言之,企業認知水平再一次超越了客戶,會優先想到的客戶還沒有想到的問題,從而創造新模式來超前解決和滿足客戶需求,引領新一波市場潮流。

總的來看,我國健康險市場在已經失去曾經統一錨定的重規模目標之后,行業急需一個新的共同發力點—價值經營。在目前行業不斷加劇分化的背景下,企業更應該注重自身的價值,錨定好自己的目標,摒棄過去簡單的傳統單一發展模式,再創造新的注重風險經營且突出自身健康險產品保障屬性,具有可復制性、更多元化、更精耕細作的新發展模式,讓整個健康險市場充滿新機遇。只有做到這些,健康險行業的價值轉型才可以順利完成和穿越周期。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看全文
寫評論已有條評論跟帖用戶自律公約
提 交還可輸入500

最新評論

查看剩下100條評論

熱門閱讀

    和訊特稿

      推薦閱讀

        国产福利网站,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国产福利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