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機構改革未來5年深推演:保險資管或獨立,車險中介大萎縮,市場入口持續封?。鹑谛聢D景②

2023-11-28 09:44:15 慧保天下 微信號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后,中央金融工委在11月3日第一次見諸公開報道,中央金融委在11月20日第一次亮相,全國人大罕見地公開發布對金融工作、金融國有資產管理的審議意見。這些,與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機構改革落地一起,構成了一幅不同層面、不同方位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圖景。

  頂層設計清晰可見,一種新的發展格局、監管思維也浮出水面。一言以蔽之,監管新航標是“五大監管”,行業新愿景是“五篇大文章”。打一個比喻,以“五大監管”之箭,射“金融強國”之標的。

  本文從這些消息透露的“干貨”中,抓取關鍵詞、詮釋關鍵信息,描繪“五大監管”,即機構監管、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思路,及其所預示的未來新5年,保險業的輪回和破局。

  01

  機構監管進化:舊題新做,答案不同

  “機構監管”一直是金融監管的主軸,更是微觀審慎考慮的主要維度。核心工作按照對持牌機構的資格審批、檢查處罰、監測評級、窗口指導展開。而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等理念,在理論上提出也就僅僅20多年的事。

  所謂“強化機構監管”,就是分清每一類機構的市場定位,建立“上場踢球”資格和裁判“吹哨”“亮黃牌紅牌”的系列規則,劃定清晰的跑道,讓市場機制來定優劣、決勝負。

  預計今后幾年,機構監管的主要看點:

  保險資管,迎來發展新藍圖

  本輪改革機構監管領域的最大變化,當屬保險資管公司劃轉,由資管司歸口監管各類資管機構。而財產險司、人身險司,變成從委托方的角度開展監管,著重點放在保險資產安全和資金流動性上。

  這一調整影響深遠??深A期的是,理財、保險資管、相關信托產品的市場規則有望趨向拉平。首先破局的是在銷售資質、購買門檻上,一些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單項規定會逐步統一,在內控要求方面也會出現一致化勢頭。

  三大類資管機構(信托、理財、保險資管規模分別在22萬億、27萬億、24萬億左右),體量上差別不大,話語權也不太懸殊,長遠看,會形成統一的銀行保險業資管機構,成為資管市場的有力競爭者,優勢在于背靠的母體,是實力強大的資金方。

  這對保險資管來說,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消息。這幾年,由于市道低迷等原因,保險資管公司作為受托方,與保險公司投資部門之間存在角力,有的“母子關系”還比較緊張。資管業務在銀行保險業內統一監管,頭部保險資管公司可以朝著專業化、市場化的方向走,甚至實現股權多元化,不排除有的保險資管公司“解綁”關系,以更加獨立的姿態參與資管市場。

  這意味著,具有20年發展歷史的保險資管業,迎來重塑和提升的新機遇。有能力的機構將度過青春期,“長大成人”,贏得更大的市場機會。保險資管將出現大分化、大分流。

  監管評級,成為監管核心工具

  現在,銀行業按照全國性地方性機構、城市農村等不同“出身”實行定位監管,不符合定位的跨區域業務,都會要求到期收回或者轉讓。反觀保險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家真正的區域性公司、專業性公司,這是保險業發展的最大缺失之一。

  除了小眾化的非銀機構,銀行業基本建立了分類型分類監管和評級制度。目前保險業僅有保險資管公司建立了評級制度,這一制度還沒有體系化,更缺少約束力。預計保險集團公司、財產保險公司、人壽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公司等機構,將分門別類建立分類監管和評級制度。各類型機構的定位會更加明確,健康保險、養老保險公司進一步回歸本位。

  評級制度根據資本、資產、盈利、風險水平、機構定位和治理、管控能力,給出監管評價,并與機構和業務審批掛鉤。分類評級之后,才談得上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實力規模、不同管理水平的公司,匹配差異化的政策。

  保險中介,迎來入骨入髓的整頓

  本輪改革保險領域受沖擊最大的,還是保險中介,整個保險中介市場預計面臨新一輪的大清理、大整頓。

  壽險業務經代渠道的管理還算規范,而財產保險特別是車險,估計會出現相當規模的萎縮。估計新的財產險監管司,出手就要考慮拿掉以開票走費用為主業的經代機構,讓整個市場的真實手續費水平下降10%左右。

  02

  功能監管重構:各環節制度走向統一,促進公平競爭

  不同機構的同一類事項,應該使用同一套規則,減少市場套利、監管套利,這是功能監管的主打課題。保險領域有以下看點。

  市場入口,將會持續“封印”

  嚴格新機構設立,避免市場供給過剩,成為監管的一種主導思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設立新的法人保險公司會更有難度。除了批準具有戰略性、承擔特殊任務的市場主體,預計很少再有增量變化。

  背景也不復雜:地方政府主導國企設立的保險地方公司狀態不佳,除了有特殊政策支持的極少數機構,經營能力和成果乏善可陳。民營保險公司在如入股資金來源、關聯交易受到嚴格審查和限制后,助融資、加杠桿功能基本喪失,地產系公司整體潰敗,降低了民營資本進入的興趣。

  新設法人機構、新的投資入股,將被置于嚴格穿透之下,排查到股東的最終受益人,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監管規則,進一步分離制定與執行

  本輪改革,經營規則制定與執行監督進一步分離,保險業務經營、償付能力、資金運用等監管制度,以后交給法規司統一負責制訂,各機構司分頭監督執行。

  這樣的設計,在業務端有利于財產保險公司、人身保險公司同時經營的互聯網業務、短期健康險和意外險、政策性業務等制度實現統一。

  在保險市場,原來最突出的問題是“線上線下”標準不一?;ヂ摼W保險狂飆突進后,各家大廠都通過設立或者收購保險代理經紀公司的方式,實現業務持牌的合規化,起碼在形式上看,這個問題不那么嚴重了。

  機構和高管人員的審批,統一到一個部門負責,保險公司從出資入股、發行資本等法人事務,將出現較大幅度的趨同。分支機構、高級管理人員的審批規則,在日漸明確的準入管理下會逐步完善和解決。

  03

  行為監管迭代:統籌消費者保護下的新課題

  有不少人對行為監管有誤讀,覺得就是消費者保護,或者還包括銀行業的傳統提法“員工行為管理”。在基層監管部門,大家經常把行為監管理解為處理各種舉報和投訴。

  按照金融監管理論,除了金融消費者保護,行為監管還包括促進市場公平、合理、適度的競爭,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取締非法經營保險業務,增加市場透明度。行為監管貼近市場的最微觀、最細節的層面,核心指向是交易雙方都要公平、誠信。

  保險市場行為的癥結在于銷售行為,金融監管部門幾十年如一日關注銷售誤導,比如在銀保渠道將不合適的產品賣給老年人,渲染保險可以“免債免稅免凍結”,夸大產品的收益率。

  對此,保險業有一系列復雜的投保提示、告知書、錄音錄像留存備查要求,搞得銷售流程很繁瑣,實際效果卻并不好。有的實際上一紙空文,有的很容易被規避,結果被一些職業投訴的“黑產”鉆了空子,只要抓住一個環節上的疏漏,或者有意淡化、混淆的行為,就主張全額退保甚至更高的賠償。結果,客單金額并不大的保險,成為了消費過程最復雜、投訴糾紛最多的金融業務之一。

  十幾年前在香港“迷你債”風波,對今天的行為監管很有啟發。因為美國的產品規則比較健全,這個產品在本土沒有銷售,卻賣到了香港,引起軒然大波。

  金融是強監管、重規則的市場,固然需要“猛藥治沉疴”,但以長遠看,市場末端的整頓難以“大力出奇跡”。必須從產品端做起,徐徐下手,最重要是參照理財市場“賣者盡責,買者擔責”原則,建立適當性管理制度,也就是設計合適的產品、以合適的方式、賣給合適的人,一條條捋順,改變市場結構下層的土壤。

  作為有著剛性兌付保障的金融產品,保險市場行為治理任重道遠。新一版的行為監管模式,在金融監管總局統籌金融消費者保護之后,其變化有待觀察。據透露,監管部門已不再公開發布保險消費投訴通報,避免引發一些負面效應,監管理念變化的影響還在持續。我們預計,下一步將把投訴處理主動權更多地交給市場主體,建立具有民間性質的調解平臺,監管退后一步,集中精力去發現共性問題,完善基礎規則。

  04

  穿透式監管升維:大數據監測金融保險活動

  最高層在2019年2月開展集體學習時提出,“管住人、看住錢、扎牢制度防火墻,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適時動態監管線上線下、國際國內的資金流向流量,使所有資金流動都置于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督視野之內?!笨梢哉f,這就是穿透式監管的終極目標。

  最早的穿透式監管,是在證券基金領域“看穿”投資底層,掌握真正的資金投向和效益。后來這一概念范圍不斷擴大。

  原來保監會的要求是,對上層層穿透資金來路到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控制權結構,對下穿透資產去向直到底層。這成為股權監管、關聯交易管理和資金運用的思路,今天也不過時。在償付能力二期工程中,對資產端償付能力因子的提取也貫徹了穿透原則。

  起初,因為調查權限和數據來源不足,更多地采用承諾書、質詢函的方式,對機構施加壓力。2017年3月公開質詢昆侖健康披露背后實際控制人,是最早的一次應用。

  而今,穿透進一步升級為監管基本方法,穿透工具正在發生質變。監管已經擁有顆粒度最精細的檢查分析系統,保險業的數據標準化程度快速提高。如果引入外部的企業注冊數據、納稅數據和反洗錢數據,基本可以覆蓋金融交易的各個環節,對交易實質做出判斷,對資金流動全流程追查跟蹤。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甚至可以對接金融機構的生產系統,實時提取、分析、監測數據變動。同時,隨著資管業務管理制度的逐步統一,底層資產會更加透明化。

  今后的穿透式監管,不止是對股東股權、底層資產的透析,更是構建未來金融大數據應用的基礎。全國人大在對金融工作的建議中提出,“實施在線、實時、動態的全覆蓋綜合監測監管”,“用大數據平臺對融資規模巨大、資產負債率高的企業進行實時監測和綜合監管”。通過金融數據監測經濟溫度變化和大企業經營潛在風險,是防風險的拔本塞源之策。在這個層面實現對保險資金運用和資產質量的全面深入監測,會是未來保險監管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05

  持續監管貼身:從嚴基調的全面體現

  持續監管來源于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對行業和市場的治理,需要從系統要素、結構功能、運行機制、過程結果各個層面進行全周期的統籌和全過程的監督。

  這是第一次在最高層面提出持續監管的概念,頗有針對性。金融監管領域一度存在的權責不清,重疊監管和真空并存,不愿意主動去碰風險,出現大問題層層“往下推”施壓、“往上報”卸責,發生涉眾事件才開始滅火,不行就“一刀切”清理整頓,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丑聞推動”,“傳感器”成為擺設。

  持續監管意味著,一家機構從準入前開始,對其生命周期發展變化、日常經營全過程實施管控,改變那種一批了事,野蠻生長的奇觀

  舉例說,很多保險產品設計上到天、下到地的費率因子和系數,投放后隨意使用,審批備案失去把關作用。不少走偏門的產品,在備案審查的時候是難以預見的,之后在市場上通過投保人結構、產品組合退保率等數據才能檢驗成色,這就需要持續監管理念,對產品進行后續跟蹤測評。

  一些保險資金投資項目,特別是另類投資,在審批、報告、備案階段看不出問題,所有的律師意見和財務報告都是做好的,甚至針對監管邊界量身定做。如果沒有后續的跟進,資產質量就無從保證。保險資金近年在非標投資上損失慘重,不只因為本身非標投資比例高,在投后管理和監管上也是缺位的。

  持續監管意味著,監管的顆粒度會更細、更及時

  舉例說,對高管資格的核準,可能不只設定一個門檻,而是要介入履職行為,評價董事和高管的操守、能力,對在公司治理、業務批辦過程中的個人責任進行關注和追究。美國司法部著名的“雅茨備忘錄”認為,打擊企業違規行為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追究應對企業違規行為承擔責任的個人的民事甚至刑事責任;通過追究個人責任,使相關人員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鼓勵企業改變運營方式,防止企業再次出現違規行為。用在金融領域也是成立的。

  持續監管意味著,監管活動如影隨形

  嚴監管、防風險會是今后金融業的核心敘事。但必須同時考慮,“法網”并非越密越好,法網過密不但加大成本,而且容易激發矛盾。

  有效的政府監管,并不在于一味嚴厲,而在于確保違反制度的懲罰不可避免。這就是所謂“熱爐效應”的境界:爐子火紅,本身就是警示,違規成本是明示且確定的;只要碰到熱爐肯定會被灼傷,有行為必有后果,最壞的市場就是大家都想鉆空子撈一把、被查認作倒霉;碰到熱爐立即就被灼傷,做了壞事馬上懲處,不能有太長的時間差;不管誰碰到熱爐都會灼傷,規則不對某個參與者例外。

  距離2017年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倏忽已過六年,外部環境、內部情況根本改變,市場也已物是人非?;蛑鲃忧笞?,或被變化牽著走,現在已經能夠聽得見未來新5年,保險市場變化的鼓點。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劉思嘉 )
看全文
寫評論已有條評論跟帖用戶自律公約
提 交還可輸入500

最新評論

查看剩下100條評論

熱門閱讀

    和訊特稿

      推薦閱讀

        国产福利网站,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国产福利小视频